腳底按摩器歷史起源于我國
腳底按摩約在四千年前起源于我國,是屬于我國古代傳統醫學的一部分,和同樣是傳統醫學的"針灸"屬于相同原理的治療方法。發展已有幾千年歷史了,而最早的腳底按摩起源于遠古舞蹈保健時代。
《路史 · 前記》曾記載,"陰康氏時,腠理滯著而多重隨,得所以利其關節者,乃至為之舞,叫人引舞以利導之,是謂大舞"。因遠古時代人類都是赤腳,當人們在高興時會有節奏的舞蹈,或在寒冷時使勁跳動,他們發現舞蹈后能產生熱量,并且能振奮精神,解除疲勞。此外,當人們得了某種疾病,腳部也有痛覺。后疾病轉好后腳部的痛感也隨之好轉,通過反復實踐,發現規律,即形成摸腳診病和按摩腳治病強身的基礎。
雖然腳底按摩起源于我國,但是卻沒有在我國普遍流傳,這是因為我國歷史上的改朝換代、天災人禍不斷,使得從黃帝時代就發明的足部按摩這份文化遺產幾乎消失殆盡。
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,腳底按摩治病強身的理念在秦漢時期十分盛行。《皇帝內經》的足心篇早就有對足療的論述。 5000年前,稱之為"觀趾法",到了漢朝,名醫華佗在"華佗秘籍"中將其稱為"足心道"。他研究的"五禽戲"主要功效在于"除疾兼利蹄足","逐客邪于關節"。漢代開國皇帝劉邦就有洗腳嗜好,《史記 · 高祖本紀》云:"沛公方踞床,使兩女子洗足"這是說劉邦坐著讓兩個美女替他洗腳,據說他在臨死前最大的心愿就是再洗一次腳,當時還沒有專門的足部按摩師一職。
腳底按摩在我國經歷了各個朝代后,到了唐朝時候傳入了日本,成為日本今日的"針灸"和"足心道";
宋代時期因禮教的束縛,腳底按摩逐漸湮沒。
腳底按摩,到了元朝時候傳入了歐洲。
至明代,眾多的醫學家將之視為養生保健的好方法,明代著名的醫學家李時珍在《奇經八脈考》中指出"寒從腳下起",故腳部為治病之根本源泉。藥王孫思邈的長壽秘訣之一,便是每天揉按腳底,重點在涌泉穴。